今年以来,广东接连打出海洋经济发展“组合拳”。无论是召开广东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实施《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都不约而同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这也标志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舌尖上的“海鲜自由”
如何实现?
南海伏季休渔期间,广东人的餐桌上依然能品尝到新鲜的濑尿虾、生蚝等海味。这得益于广东正在推进的“耕海牧渔”新实践。依托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和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广东正通过发展深远海“圈养海鲜”模式,开创海洋渔业发展新格局。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大海在接受大湾区之声采访时表示,广东海洋牧场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深远海养殖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圈养海鲜”
只是为了吃吗?
海洋牧场建设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兼具生态保护和产业振兴的多重价值。广东既着力打造海水种业“南繁硅谷”,又加快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积极推广“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模式,力争2027年实现440万吨海水养殖年产量目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骋伟在接受大湾区之声采访时表示,广东海洋牧场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从种业源头优势、装备技术革新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不仅推动了渔业转型升级,更开辟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蓝色粮仓”新路径。
从满足“海鲜自由”到守护“粮食安全”,从单一养殖到多元融合,广东正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引擎,绘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当深海美味游上百姓餐桌,每一口鲜甜都见证着大湾区牧海耕渔的创新实践与责任担当。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