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24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指导,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立足深圳、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围绕“激活源头创新第一公里”,从科学发现、科学转化、投资孵化、企业赋能、政策指引等方面探讨源头创新的关键点和路径。
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陈时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会长卢毓琳、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等200余位国内外企业家、投资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现场分享了深圳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即将推出的全链条支持性的政策。
郭广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我们除了要把好的、有潜力的项目和管线投资落地,更重要的是,要把复星医药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下来的经验,我们全球化视野、全球BD能力,进行充分赋能,把更多产品迅速商业化,带动深圳的生命健康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帮助更多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走向国际。
陈时飞在大会致辞时称,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产业取得了系统性、根本性的进步:创新药体系基本形成,中国本土企业从国际药企的追随者逐渐成为竞争者,在多个技术领域出现了并跑,甚至个别领域已经开始超车。创新药上市数量逐年增加;国际化布局不断加速,中国创新药品走向国际市场,药品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陈时飞强调,只有从创新的第一公里入手,解决源头创新的核心问题,才能形成中国创新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
饶子和表示,生物医药创新难,“唯”有源头活水来。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正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全过程创新的生态链,持续政策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创新与创业的活水之源
主题演讲环节,众多院士和科学家们汇聚一堂,就如何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来支持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分享了他们的深刻见解和宝贵建议。
高福作了题为《基础研究是创新创业的源头:抗击新冠的案例》的主题演讲,高福通过mRNA技术的发展案例阐述了基础研究是创新背后的源头活水,并讲述了其团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零距离的故事。他鼓励改革,强调资本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并呼吁科研人员要沉着、坚守,要顶得住各种压力和诱惑。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南在演讲中分析了生物医药技术的国际趋势,强调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竞争,并指出了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投资的低迷与国际巨头对生物技术投资的持续热情。他提出了六个生物医药技术的前沿领域,并强调了生物经济作为技术驱动型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讲席教授)John R. Speakman介绍了他的团队开发的快速熵筛选方法,以提高化合物筛选效率,并呼吁行业合作,共同满足临床需求。
圆桌讨论由复星医药联席董事长王可心主持,他与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深圳信立泰药业董事长叶宇翔、国寿股权投资总经理张蕾娣、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陈有海、华领医药技术创始人陈力、河套深圳园区副署长黎慧来等嘉宾,围绕“创新生态: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进行了热烈讨论。
王可心强调,生物医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大湾区需通过创新、跨界融合、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王可心呼吁各方以创新为驱动,优化产业链,提升全球化布局能力,共同为湾区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创新驱动: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围绕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作分享环节,宋瑞霖分享了关于医药创新的数据,指出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研发和新药上市数量上排名靠前,但在创新药市场份额上与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他强调,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需要与支付体系相匹配的应用场景,并期待深圳在药品价格、支付制度和创新药入院方面进行改革。
宋瑞霖认为深圳有潜力在医保节余的基础上探索医疗新技术和创新药的发展,并赞赏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做法,建议深圳建设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随后,卢毓琳教授以《香港生物科技产业——政策引领与发展机遇》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香港拥有强大的金融体系、国际认可的临床试验数据、全球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策支持。香港正筹备成立医药监管机构,进行医药监管改革。同时,香港已在河套香港区域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与深圳试验中心合作共同建立“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以推动临床试验的创新与发展。香港的创科发展模式为“南金融、北创科”,未来在国家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是“立足香港,面向全球”,帮助国家药企通过香港走向国际。
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文德镛在《激发新质生产力——复星医药创新研发及全球化布局》主题演讲中介绍道,复星医药三十年创新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创新为驱动力,不断加强全球化运营能力,既注重自主创新,也重视产业投资。尤其在源头创新上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医院紧密合作,聚焦核酸递送系统、AI、再生医学等前沿技术平台。公司管理的产投基金规模超过120亿,关注生物医药、器械、生命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复星医药的全球化运营不仅服务于自身,也助力Biotech公司和生物医药企业走向世界。
在圆桌讨论“创新战略:Biotech早期战略布局与成长之路探索”中,复星医药大湾区总部联席总裁兼复健资本CEO李凡,与OrbiMed全球合伙人王国玮、宜明昂科董事长田文志、维亚臻生物技术CEO邹晓明、惠正奇医药董事长回爱民、赛诺菲中国研究负责人肖昌春、辉瑞中国业务转型发展负责人沈蓉等嘉宾,就Biotech企业早期战略布局和成长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对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行业寒冬已过,期待更多伟大公司的出现。
AI赋能:湾区产业发展新机遇
会上,潘毅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和创新。郭翔则从百济神州的角度,讨论了制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挑战和数据治理的重要性。王兴利主持了圆桌讨论,与多位专家就AI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战略规划、发展差异、模型评价、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副会长、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为本次大会作总结发言。他表示,2024首届“湾区之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大会,围绕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遇到的难题以及未来的路径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大家获得了很多信息,也获得了很多信心。
深圳在联动香港、广州大湾区发展方面、在AI技术方面都极具优势及发展底气。撬动湾区资源、用好这些优势,就有可能在未来生物医药研发创新赛道上找到新的支点,生物医药的下一个爆点很有可能诞生在深圳。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碰到一些挑战的时刻,深圳也许能给企业、行业、生物医药创新带来不一样的机会。
?。钦?张俊达)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